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垃圾分類全民大考 AI安防技術能做什么?

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但實際操作難度卻很大:看起來特別干的餅干是濕垃圾,濕了的貓砂卻是干垃圾;小龍蝦殼是濕垃圾,螃蟹殼竟然又是干垃圾。自從開始推進垃圾分類,上海人民每天都要經受老阿姨的靈魂拷問:“儂是什么垃圾?”

不止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也紛紛加入到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隊伍中來。而2019年6月25日,《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垃圾分類全面推廣為時不遠。

萬物皆可AI 垃圾也不例外

隨著垃圾分類的推行,市場上相關產品迅速走俏,就連平時九塊九包郵的垃圾桶也“身價倍增”;售價接近1600元的垃圾粉碎機,由于能夠直接粉碎難以區(qū)分干濕的廚余垃圾,竟在網購平臺上賣斷貨。對此,有不少人提出:是否能夠利用AI攝像頭助力垃圾分類?

實際上,這一想法在國外早已實現(xiàn)。例如加拿大有一款名為Oscar的垃圾桶,通過一個顯示屏和AI攝像頭幫助用戶識別并投放紙張、廚余、容器等垃圾;美國丹佛市則開始用智能機器人,采用人臉識別和AI技術進行分類,最終用蜘蛛狀機械臂拾取特定垃圾。

視覺識別技術大有可為

垃圾分類的難點主要在于歸類不同特征的材料,程序性較強,因此智能檢測、機器視覺等技術大有可為:

對于飲料瓶、金屬、電池、玻璃等垃圾,可通過攝像頭抓拍,實現(xiàn)智能識別并預警;紙制品和紡織物等可以依據(jù)平均密度和體積等屬性設定預警線,來判斷其類別;而人臉識別技術則方便居民投遞垃圾,記錄積分,減少亂扔亂倒行為,提升參與度和認知度。

甚至能夠收集投放垃圾的數(shù)據(jù),判斷附近學校、機場等場景中哪些品牌或產品更受歡迎、人們在一天中某一時間段更喜歡吃什么等,將這分析結果提供給快餐店、購物中心,以便為用戶更好的提供服務。

落地應用前尚需克服許多難題

這是不是意味著,利用AI攝像頭和識別技術進行垃圾分類就可以一勞永逸?沒那么簡單。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垃圾一般會統(tǒng)一裝進垃圾袋,攝像頭無法將垃圾袋依次打開,而要求居民一件一件分開扔則更加難以操作。在某些地區(qū),會將不同垃圾裝到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中,以便攝像頭識別。但這種做法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原因在于人們完全可以將垃圾混裝到這些垃圾袋中。至于是否能用透明垃圾袋直接進行視覺檢測與分類,則需要更多數(shù)據(jù)與實驗來論證其可行性。

即便能夠順利檢測,也需要配合其他措施將人為扔錯的垃圾放回正確的垃圾桶。倘若運用人臉識別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則又涉及到老生常談的大眾隱私問題。

結語:在各種政策和環(huán)保理念的倡導下,垃圾分類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應用“智能”的場景。國內目前也已有不少面向B端和G端的智能廚余垃圾收集箱。但在垃圾分類全國推廣前夕,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智能水平,以適應“狀況百出”的現(xiàn)實。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