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疫苗能阻止疾病,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懷疑?

2020-10-20 08:32
學術頭條
關注

原文作者:Joan Donovan

Heidi Larson 敦促說,為了使人們對錯誤信息免疫,公共衛(wèi)生研究人員必須構建可以帶來信心的真實關系。

今年,美國出現(xiàn)了一些要求結束封鎖的集會,示威者舉著“要真相不要恐懼”“我需要理發(fā)”的牌子,還有無處不在的“疫苗會造成傷害和死亡”的驚人標語。這體現(xiàn)了 COVID-19 大流行所帶來的日益緊迫的一個挑戰(zhàn):圍繞錯誤信息動員起來的數(shù)字化抗議。公共衛(wèi)生領導人應該如何應對?

相關圖書

《進退兩難:疫苗謠言從何而起又為何驅之不散》(Stuck: How Vaccine Rumors Start — and Why They Don’t Go Away)作者:Heidi J. Larson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
這就是《進退兩難》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本書寫于疫情發(fā)生前,當時西方富裕國家對疫苗的反對似乎多于追求。在這本書中,人類學家、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院疫苗信心項目(Vaccine Confidence Project)主任 Heidi Larson 梳理了影響民眾(主要是高收入國家的民眾)對疫苗態(tài)度的因素——社會、心理、政治、歷史和文化因素。

Larson 認為在新自由主義的特殊背景下,人們將醫(yī)療保健視為一種服務而非權利,并認為所有治療都是消費者的選擇。這對作為一種共同利益的免疫接種來說是個問題。比如,每一個未接種疫苗的孩子不僅僅自己處于危險之中,還會對任何尚未接種的嬰兒構成風險。個人主義盛行,再加上希望被傾聽和認真對待的合理需求,孕育了對疫苗的不信任。對疫苗的猶豫不決曾經(jīng)是一個育兒問題——僅限于在診室里討論。而現(xiàn)在,它被活動分子拿來利用,在社交媒體上高度渲染。
Larson 提醒說,為了維護疫苗接種的社會效益,必須對新的公眾情緒做出回應。“如今,我們處于這樣一種矛盾的境地:擁有高效的疫苗,但公眾卻心存疑慮。”她說。僅僅告訴人們疫苗對預防疾病多有效是不夠的,在世界上一些幸運的地區(qū),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套理論——這些疾病不是發(fā)生在久遠的過去,就是發(fā)生在遙遠的他方。相反,研究人員和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必須著眼于疫苗接種體驗:這整個過程包括從生孩子、與家人和社交圈討論疫苗,到選擇是否給孩子接種疫苗或在以后的生活中,讓他們自己接種疫苗。

謠言和錯誤信息

Larson 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歷史實例,研究了關于疫苗的謠言。從 19 世紀反對天花免疫的示威游行到 21 世紀尼日利亞抵制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的運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恐懼、懷疑和風險評估的社會世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行為。Larson 寫道:“數(shù)字媒體無疑對風險的社會放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在這場異議的浪潮中,罪魁禍首不止一個。”
我的研究支持她的立場,研究表明了錯誤的健康信息可以多么迅速地改變?nèi)藗兊男袨。?COVID-19 大流行中,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毫無根據(jù)地聲稱羥氯喹可以治療新冠病毒感染之后,這種抗瘧疾藥物的市場需求大增。對新冠疫苗的需求將是巨大的,然而一些人仍然會拒絕接種,讓那些因為其他健康問題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面臨風險。

Larson 解釋說,我們的身體對疫苗信息的反應方式,往往與疫苗本身的屬性無關。心因性反應可能包括昏厥、痙攣和勉力呼吸。具體不盡相同,但一旦這種反應被公開化,它就會在新的地方出現(xiàn)。例如,當女孩發(fā)生抽搐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開后——據(jù)稱是在接種了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后,哥倫比亞的一個小鎮(zhèn)出現(xiàn)了一波很可能與免疫接種有關的住院潮。調查的結論是,相關身體癥狀并非由疫苗引起,而是源于恐懼和焦慮。當哥倫比亞總統(tǒng)宣布這一調查結果時,激憤的民眾對HPV疫苗的懷疑卻不減反增。
情緒傳染也會左右人們的態(tài)度。人們之所以分享所謂的“疫苗有害”的謠言,還因為他們擔心或者憤慨于對牟取暴利或對民眾進行政治控制的指控。最后一種擔憂拖累了全球消除脊髓灰質炎的運動;它也是美國話語的一部分。

數(shù)字野火

任何一本關于疫苗現(xiàn)代史的書,都不能不談 MMR(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會導致自閉癥這一欺詐性說法對公共衛(wèi)生造成的可怕影響。Andrew Wakefield 這位醫(yī)生因 1998 年對 MMR 疫苗與自閉癥之間關系的研究——現(xiàn)已被揭穿假相——而辭職。Larson 展示了 Wakefield 的崛起如何與新型信息搜索工具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她指出了當代健康運動中未被充分研究的一面:互聯(lián)網(wǎng)的日益普及如何讓人們可以打破距離阻隔、分享經(jīng)驗。Wakefield 的理論開始像病毒一樣復制傳播。Larson 寫道,它是“一種簡單、可重復的對發(fā)酵中的焦慮的確認”。它成為一種模因(meme),像“數(shù)字野火”一樣傳播,導致這三種危險的疾病死灰復燃。
為了打敗錯誤信息這條九頭蛇,Larson 呼吁科學家們讓公眾真正地參與近來——公眾的參與應該從研究議程的設定開始,并在新的關注點出現(xiàn)時通過公開對話繼續(xù)展開。她指出,科學傳播往往淪為營銷和口號,而不是傾聽和融合公眾辯論。對于疫苗的猶豫不決既是一個虛假信息泛濫的問題,也是一個尊嚴問題:在公眾對權威越來越不信任的情況下,個人希望自己的選擇得到尊重。
Larson 的結論是,要想提高疫苗的接種率,就必須激發(fā)公眾相互保護。她把免疫接種稱為“現(xiàn)代集體主義與合作的最大全球實驗之一”。特別是在 COVID-19 時期,她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到,事實只是整塊拼圖的一部分。社交媒體公司再也無法回避其技術在制造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異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從 Larson 的書和我自己的研究中可以明顯看出,為了對抗對疫苗的猶豫不決,醫(yī)療專業(yè)人員、記者、民間社會組織和技術專家的廣泛聯(lián)盟必須制定一項挑戰(zhàn)錯誤信息的計劃。如果不去研究錯誤信息如何上升到搜索引擎的頂端并在網(wǎng)上傳播,也不去制定阻止這種傳染的策略,那么疫苗將繼續(xù)分裂社會,而不是把人們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威脅——在我們最需要疫苗的時候。

原文以Vaccines stop diseases safely — why all the suspicion?為標題發(fā)表在2020年7月22日的《自然》書評版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0-02192-w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內(nèi)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jīng)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醫(yī)療科技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