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生發(fā)細胞激酶四激酶:保護神經元并促進其生長

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從青光眼到阿爾茨海默病,都是以軸突損傷為特征的。軸突是一種細長的突起,將電脈沖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導到另一個神經細胞,促進細胞間的通訊。軸突損傷常導致神經元損傷和細胞死亡。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官網2020年12月14日消息

研究人員知道,抑制一種叫做雙亮氨酸拉鏈激酶(DLK)的酶似乎能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中強有力地保護神經元,但DLK也會抑制軸突再生。迄今為止,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修飾基因以改善神經元的長期存活并促進其再生。

一個由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yī)學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健康中心希利眼科研究所(Shiley Ey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多所大學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叫做生發(fā)細胞激酶四激酶(GCK-IV激酶)的酶,其抑制作用具有強大的神經保護作用,同時也可促進軸突再生,這使得它成為治療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研究于2020年12月14日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雜志上。

研究于2020年12月14日發(fā)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最新影響因子:9.412)雜志上

“我們基本上發(fā)現(xiàn),有一組基因,當受到抑制時,視神經細胞可以存活和再生,”資深作者Derek Welsbie說,他是希利眼科研究所維特比家族眼科的眼科副教授。

“在這項工作之前,該領域研究人員知道如何讓這些細胞存活,但不能再生。相反地,也有促進再生的方法,但存活率卻相當?shù)。當然,對于視力恢復的成功策略來說,兩者都需要,而這項研究正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

研究人員在首次從人類干細胞中生成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RGC)后進行了一系列篩選。RGCs是一種位于眼睛視網膜內表面附近的神經元。它們從光感受器接收視覺信息,并共同幫助將信息傳遞到大腦。

第一個篩選包括測試一組經過充分研究的化學物質,以評估它們增加RGCs存活的能力,第二種是衡量化學物質促進再生的能力。

“然后我們使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來理解為什么某些化合物有活性,而其他的沒有,它識別出了這些關鍵基因,”Welsbie說。

他說,發(fā)現(xiàn)這些基因提高了RGCs的存活率并不令人驚訝。“然而,你可能已經預測到它們(如DLK)在受到抑制時會阻礙再生,而不是促進再生。這絕對是一個驚喜。它突出顯示了使用高通量篩選的基于發(fā)現(xiàn)的科學的優(yōu)勢之一:通過測試許多同時,我們可以找到可能被認為沒有起作用的被忽略的基因!

Welsbie和他的同事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了RGCs上,因為他們對視神經病變(如青光眼)很感興趣。“大多數(shù)人認為青光眼只是指‘眼壓’高,”Welsbie說。但是,眼壓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青光眼的核心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RGCs及其軸突的進行性喪失,導致可測量的視神經結構和功能損害、視力損害和失明。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有300萬美國人患有青光眼。它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

Welsbie提醒說,目前還不清楚這些發(fā)現(xiàn)是否適用于其他類型的神經元,但他指出,這項工作表明了強大的治療可能性。

參考文獻

Sour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Researchers Discover Clue to How to Protect Neurons and Encourage Their Growth

Reference:

Patel AK, Broyer RM, Lee CD, Lu T, Louie MJ, La Torre A, Al-Ali H, Vu MT, Mitchell KL, Wahlin KJ, Berlinicke CA, Jaskula-Ranga V, Hu Y, Duan X, Vilar S, Bixby JL, Weinreb RN, Lemmon VP, Zack DJ, Welsbie DS. Inhibition of GCK-IV kinases dissociates cell death and axon regeneration in CNS neur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0 Dec 29;117(52):33597-33607. doi: 10.1073/pnas.2004683117. Epub 2020 Dec 14. PMID: 33318207.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上的醫(yī)療信息僅作為信息資源提供與分享,不用于或依賴于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此信息不應替代專業(yè)診斷或治療。在做出任何醫(yī)療決定或有關特定醫(yī)療狀況的指導之前,請咨詢你的醫(yī)生。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醫(yī)療科技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