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quán)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阿爾茨海默病有可能治愈嗎?

盡管有許多有前途的線索,但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療法還是出來得太慢了。

梅奧診所官網(wǎng)5月20日消息

目前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只是暫時改善記憶喪失的癥狀以及思維和推理問題。

這些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提高了大腦中化學(xué)物質(zhì)的性能,這些化學(xué)物質(zhì)將信息從一個腦細(xì)胞傳遞到另一個腦細(xì)胞。然而,這些治療并沒有阻止腦細(xì)胞的潛在衰退和死亡。隨著更多的細(xì)胞死亡,阿爾茨海默病繼續(xù)發(fā)展。

專家們對研發(fā)出能夠阻止或顯著延緩阿爾茨海默病惡化的治療方法抱有謹(jǐn)慎的希望。隨著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如何破壞大腦的認(rèn)識不斷加深,可能會導(dǎo)致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縮短基本疾病的進(jìn)程。

未來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可能包括藥物組合,類似于許多癌癥或艾滋病的治療方法不僅僅包括一種藥物。

當(dāng)前正在研究的策略包括以下治療方案:

瞄準(zhǔn)斑塊

一些新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正在開發(fā)中,目標(biāo)是針對β-淀粉樣蛋白(斑塊)的微小團(tuán)塊。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特征性標(biāo)志。

針對β-淀粉樣蛋白的策略包括:

招募免疫系統(tǒng)

幾種稱為單克隆抗體的藥物可能會阻止β-淀粉樣蛋白結(jié)塊或清除已形成的β-淀粉樣蛋白斑并幫助人體從大腦清除β-淀粉樣蛋白。單克隆抗體模仿身體天然產(chǎn)生的抗體,作為免疫系統(tǒng)對外來入侵者或疫苗反應(yīng)的一部分。

Aducanumab是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單克隆抗體。它已被證明可以有效地從大腦中去除淀粉樣蛋白。在一項臨床試驗中,它被證明可以減緩認(rèn)知能力的下降。但是在另一項試驗中,則沒有任何益處。研究人員正在等待有關(guān)安全性和藥物效果的其他信息。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目前正在對其進(jìn)行評估,以決定是否批準(zhǔn)其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單克隆抗體Lecanemab在去除淀粉樣蛋白方面顯示出希望,并已進(jìn)入3期臨床試驗。

Donanemab是另一種單克隆抗體,在2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了希望,并已進(jìn)入3期臨床試驗。

在研究中,單克隆抗體Solanezumab并未顯示對患有輕度或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個體有任何益處。在疾病的早期給予Solanezumab可能更有效。在最近的研究中,該藥物在疾病的臨床前階段繼續(xù)評估Solanezumab似乎是安全的。

防止破壞

一種最初可能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Saracatinib——現(xiàn)在正在對阿爾茨海默病進(jìn)行測試。

在小鼠身上,這種藥物關(guān)閉了一種允許突觸重新開始工作的蛋白質(zhì),這些動物經(jīng)歷了一些記憶喪失的逆轉(zhuǎn)。Saracatinib可能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藥物,目前正在進(jìn)行人體試驗。

生產(chǎn)阻滯劑

這些療法可能會減少大腦中形成的β-淀粉樣蛋白的數(shù)量。研究表明,β-淀粉樣蛋白是由一種“親本蛋白”通過兩種不同的酶分兩步分解產(chǎn)生的。

一些實驗性藥物旨在阻斷這些酶的活性。它們被稱為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抑制劑。最近的研究表明,β -分泌酶抑制劑并不能減緩認(rèn)知能力的下降,而且與輕度或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顯著副作用有關(guān),這降低了人們對這種藥物機(jī)制的熱情。

防止tau纏結(jié)

當(dāng)一種叫做tau的蛋白質(zhì)扭曲成一種叫做纏結(jié)的微小纖維時,一個重要的腦細(xì)胞運輸系統(tǒng)就崩潰了,纏結(jié)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另一種常見的大腦異常。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一種防止tau蛋白形成纏結(jié)的方法。

Tau聚集抑制劑和tau疫苗目前正在臨床試驗中進(jìn)行研究。

減少炎癥

阿爾茨海默病會引起慢性低水平的腦細(xì)胞炎癥。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治療炎癥過程的方法。藥物Sargramostim(沙格司亭:粒細(xì)胞-巨噬細(xì)胞集落刺激因子,藥物商品名Leuckine)目前正在研究中。人們認(rèn)為該藥可以刺激免疫系統(tǒng),保護(hù)大腦免受有害蛋白質(zhì)的侵害。

研究人員研究了糖尿病藥物Pioglitazone(吡格列酮、Actos),以確定它是否可以減輕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和炎癥。但是研究表明該藥無效。

研究胰島素抵抗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胰島素對大腦和腦細(xì)胞功能的影響,以及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guān)的大腦中胰島素的變化。一項測試胰島素鼻噴霧劑的試驗確定該藥物在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進(jìn)展方面無效。

研究心腦連接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大腦健康與心臟和血管健康密切相關(guān)。由于許多損害心臟或動脈的疾病,患失智癥的風(fēng)險似乎增加了。這些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fēng)、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癥。

許多研究正在探索如何最好地建立這種聯(lián)系。正在調(diào)查的策略包括:

目前用于治療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的藥物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現(xiàn)在用于治療血管疾病的藥物(例如降壓藥)是否也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益或可能降低患失智癥的風(fēng)險。

針對新靶點的藥物

其他研究正在更仔細(xì)地研究心臟病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聯(lián)系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尋找新的藥物靶標(biāo)。

生活方式的選擇

研究表明,對心臟有好處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比如經(jīng)常鍛煉和吃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可能有助于預(yù)防阿爾茨海默病或延遲其發(fā)作。

激素

在一項研究中,在圍絕經(jīng)期或絕經(jīng)早期接受基于雌激素的激素治療至少一年,似乎可以保護(hù)患阿爾茨海默病風(fēng)險較高的女性的思維和記憶力。

但進(jìn)一步的研究結(jié)果卻與此相矛盾,一些研究表明雌激素沒有任何益處。在提出任何建議之前,還需要進(jìn)行更多的研究,更好地了解雌激素和認(rèn)知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

加快治療進(jìn)展

開發(fā)新藥是一個緩慢而艱苦的過程。對于等待新的治療方案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來說,這種速度尤其令人沮喪。

為了幫助加速發(fā)現(xiàn),由制藥公司、非營利基金會和政府顧問組成的聯(lián)盟——重大疾病防治聯(lián)盟(Coalition Against Major Diseases, CAMD)建立了一種史無前例的伙伴關(guān)系,以分享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的數(shù)據(jù)。

CAMD還與臨床數(shù)據(jù)交換標(biāo)準(zhǔn)聯(lián)盟(CDISC)合作創(chuàng)建數(shù)據(jù)標(biāo)準(zhǔn)。研究人員預(yù)計,這些數(shù)據(jù)標(biāo)準(zhǔn)和來自6,500多名研究參與者的數(shù)據(jù)共享將加快更有效療法的開發(fā)。

參考文獻(xiàn)

Source:Mayo Clinic

Alzheimer's treatments: What's on the horizon?

References:

1.Treatment horizon. Alzheimer's Association. https://www.a(chǎn)lz.org/alzheimers-dementia/research_progress/treatment-horizon. Accessed March 5, 2021.

2.Small GW, 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treatments for Alzheimer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5;23:1101.

3.Rygiel K. Novel strateg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An overview of anti-amyloid beta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6;48:629.

4.Egan MF,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verubecestat for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378:1691.

5.Liu-Seifert H, et al. Delayed-start analysis: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in solanezumab trials, 3.5 years. 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 2015;1:111.

6.Seimers ER, et al. Phase 3 solanezumab trials: Secondary outcomes in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12:110.

7.Prevention and risk of Alzheimer's and dementia. Alzheimer's Association. http://www.a(chǎn)lz.org/research/science/alzheimers_prevention_and_risk.a(chǎn)sp. Accessed Dec. 28, 2018.

8.Morris MC, et al. MIND die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11:1007.

9.Neville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unified clinical trial databas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5;11:1212.

10.Strittmatter SM. Emerging mechanism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ir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8;83:298.

11.Cao J, et al. Advances in developing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2018;13:64.

12.Honig LS, et al. Trial of solanezumab for mild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378:321.

13.Nygaard HB. Targeting Fyn kinase in Alzheimer's disease.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8;83:369.

14.Grodstein F. Estroge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https://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Accessed Jan. 15, 2019.

15.Neville J, et al. Accelerating drug develop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rough the use of data standards. 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 2017;3:273.

16.Graff-Radford J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March 10, 2021.

17.Biomarker qualification for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AD) and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pioglitazone in delaying its onset (TOMMORROW). ClinicalTrials.gov.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931566. Accessed Jan. 17, 2019.

18.Ahn KC, et al. Regulation of diabete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2019; doi:10.3346/jkms.2019.34.e297.

19.Tolar M, et al. Aducanumab, gantenerumab, BAN2401, and ALZ-801 — The first wave of amyloid-targeting drug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potential for near term approval.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2020; doi:10.1186/s13195-020-00663-w.

免責(zé)聲明

本公眾號上的醫(yī)療信息僅作為信息資源提供與分享,不用于或依賴于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此信息不應(yīng)替代專業(yè)診斷或治療。在做出任何醫(yī)療決定或有關(guān)特定醫(yī)療狀況的指導(dǎo)之前,請咨詢你的醫(yī)生。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nèi)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醫(yī)療科技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biāo)題:
*糾錯內(nèi)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