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無法回避的中藥爭議|巨潮

文 | 小盧魚

編輯 | 楊旭然

防疫政策的重大改變,意味著人們暫時失去了一種“動態(tài)平衡”,需要重新調整自己在疫情大環(huán)境下的應對方式。

不管有沒有中招,人們開始搶購藥物,蓮花清瘟、藿香正氣水、正柴胡飲、清開靈等等,從感冒藥到清熱解毒到消炎止痛,乃至于亂買一氣。

只是隨著這一波感染進程來到了中期,人們漸漸開始發(fā)現,最有用的好像還是經典的西藥布洛芬。佐證之一就是,一段時間以來網上關于布洛芬的段子明顯增多,其話題度、關注度遠遠超過蓮花清瘟等中藥。

這樣的形勢變化也隱喻著中藥板塊行情的變化。從防疫放松的10月開始啟動上漲行情,在感染人數不斷增多、人們極度害怕感染的12月上旬迎來高峰,期間漲幅高達46.63%。

中藥指數表現(2022年10月至今)

那時候不少券商表示,現在正是投資中藥板塊的好時機。然而隨著大家愈發(fā)認為難逃感染,也看到了眾多已感染甚至已康復的人群分享,中藥的風頭都已經完全被布洛芬蓋過去,股價也開始持續(xù)下跌。

中藥的行業(yè)特質——包括上游高成本、下游療效等問題,本就限制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走勢,更何況在經歷了短期內股價上漲近50%后,短期、中期內的投資價值已經被明顯透支。

01

短期:難以為繼的搶購和上漲

疫情沖擊下產生的購買需求難以為繼,上漲行情更是如此。

從古至今,人群的焦慮和恐慌總能帶來一部分人的巨大財富。

疫情沖擊下產生的恐懼和藥品需求暴增是必然事件,有人在囤藥,有資本則在更早之前就埋伏進了醫(yī)藥板塊。10-11月,醫(yī)藥板塊漲幅傲視A股,中藥板塊的漲幅更是居首。

畢竟疫情三年里,中藥總是和“防治”這個概念掛鉤,“防”的分量似乎還更重些,很是契合那個階段人們希望自己能不被感染的心理。

蓮花清瘟背后的以嶺藥業(yè),已憑此創(chuàng)下了自己市值3年5倍的傳奇。而在這一階段的放開與大面積感染中,更多的中藥企業(yè)也將分得一杯羹。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yī)藥干預指引》仿佛中藥板塊的“炒股指南”,榜上有名的云南白藥期間最高漲幅達19.9%,片仔癀期間最高漲幅達33.73%,步長制藥期間最高漲幅達64.18%,表現都很亮眼。

當然,按照中藥板塊的一貫傳統(tǒng),有名貴藥材加持的企業(yè)往往股價能漲得更好些,比如跟熊膽有關的上海凱寶。根據劍橋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發(fā)現,熊去氧膽酸(UDCA)能關閉人體和小鼠肺與腸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靶標,所以理論上UDCA可以用于預防新冠感染。這個消息在一段時間里流傳甚廣。

而上海凱寶的主營產品痰熱清膠囊、注射液和熊膽滴丸,其原材料中恰好都包含熊膽粉。這讓想要炒作“熊去氧膽酸能預防新冠”概念的資本找到了極好的標的。更何況,上海凱寶的產品本來也上了“中藥干預指引”。

從10月至12月中旬,上海凱寶股價累計上漲157%,儼然一副“神藥”接班人的模樣。然而,只是利用情緒炒作起來的行情注定不會長久,就如疫情沖擊下產生的購買需求難以為繼那樣。

12月中旬后,對陽性病例越發(fā)習慣的人們,對中藥防治的那點“濾鏡”也逐漸消失。

中藥西藥一度被無差別搶購

隨著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率先感染的人群親身驗證,布洛芬以其退燒止痛的強大功效脫穎而出,成了當下最緊俏也最值得購買的藥品。

中藥多品種、大面積脫銷的情況也隨之好轉, 中藥板塊的行情下跌則要來得更早一些,幾乎是12月13日“干預指引”發(fā)布的第二天就開始了持續(xù)下跌,截止目前已經跌去了近20%,下跌速度比上漲速度還快。

這一波疫情里,中藥的現實療效因為暫無統(tǒng)計數據與科學論證,還不能斷言結論,但中藥板塊的股價走勢確實帶著很強的資本炒作色彩,早已脫離了基本面。

02

中期:失去確定性

銷量增加、價格上漲與利潤增長并不必然相關。

如果說因為疫情防治而帶來的短期“投資”機會已經消逝,中藥板塊的中期投資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市場上有部分分析師認為,中藥OTC很可能因為藥店消費場景復蘇、群眾更注重個人防護等因素,獲得長久穩(wěn)定的需求量,包括同仁堂、華潤三九等在內的知名品牌,或許還能迎來量價齊升帶來的業(yè)績增長。

所謂的中藥OTC就是中藥非處方藥,不需要藥方就可以在藥房里隨便買用,不需要熬煮煎服就能服用,很方便家庭日常購買、使用。

中藥OTC在零售端也確實有不少大賣的單品,比如2021年,健胃消食片的銷售額達到14.7億元,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銷售額達到15.8億元,阿膠的銷售額則達到51.4億元,是中成藥里的銷冠。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類中藥OTC本就屬于藥店暢銷單品,在政策放開后的疫情時代,這種需求更不可能減少。但是,需求帶來的銷量增長并不能完全轉化為藥企利潤增長,因為成本端和收入端的掣肘力量都不小。

11月,在人們開始搶購中藥的時候,上游藥材也開始了漲價。12月中旬,中藥板塊行情開始下滑后,上游藥材還在漲價?得馈ぶ袊兴幉膬r格(日)指數也顯示,12月24日,該指數創(chuàng)下2013年有統(tǒng)計以來的歷史高位,達到1822.01點。

而推動中藥材價格總體上漲的主要力量,就是清熱解毒類中藥材的搶手。比如馬鞭草單月價格漲幅高達717.53%,紫蘇葉單月漲幅達263.01%,蘆根、防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藥材漲幅也很可觀。

藥材價格如此高漲,毫無疑問會擠壓中成藥廠商的利潤空間,更何況無論是出廠價還是零售價,都不可能在一個月內翻一倍。最近哄抬藥價、高價銷售抗原、血氧儀等產品的人是什么下場,相信大家也沒少在新聞里看到。

雖說中國在2015年就已經取消了藥品定價制度,讓藥品交易價格由市場競爭確定,但那也不意味著中藥OTC的定價就可以完全根據市場供需關系來“自由定價”,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藥品企業(yè)的價格上漲也被相對嚴格地管控了。

除了加強市場監(jiān)管、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還有中成藥同樣跳脫不了的集采和醫(yī)保目錄談判。所以即便不久的將來,熱門中藥OTC銷售價格有所上漲,這種上漲也必定是溫和的,遠不如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兇猛。

事實上,2022年許多中藥企業(yè)的凈利潤情況并不樂觀,1-3季度的累計增長為負。比如也是“干預指引”上榜企業(yè),珍寶島的凈利潤同比減少了36.7%,吉林敖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48%。

哪怕因為這一輪疫情,第四季度主營產品熱賣,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這些公司的全年凈利潤情況呢?

站在中期來看,中藥OTC的量價齊升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是否能順勢帶來利潤提升還是個未知數。

03

長期:文化自信與現實問題

是東西醫(yī)藥之爭的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要求。

細心的人應該會發(fā)現,從2020年疫情初始的時候,中藥的作用就被官方反復強調。武漢解封不久,全國人民都沉浸在齊心協(xié)力抗擊新冠的自豪感中,中國醫(yī)療隊則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形成中西結合、防治新冠的“中國方案”。

那時候的新聞里,有不少“海外疫情升溫,陷入艱難時刻”,“中國積極向世界分享中西醫(yī)結合的抗疫經驗”、“中醫(yī)藥在全球防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之類的報道。

而蓮花清瘟之所以能在三年內成為“國民神藥”,也離開官方有意無意的推廣——比如將其放入給市民分發(fā)的防疫大禮包中。甚至在今年春夏,上海封城期間,就有網民抱怨菜一直送不到,蓮花清瘟卻是一直發(fā)不停。

國家層面對中藥行業(yè)的扶持有目共睹。除了現實問題,這既是東西醫(yī)藥之爭的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要求。

三年來國家不斷強調中醫(yī)藥在新冠防治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每次有大規(guī)模疫情爆發(fā)時都會發(fā)布包含不少中藥的用藥指南,進一步凸顯了政府試圖鞏固中醫(yī)藥在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的重要地位。

最新一次動作就是,12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通知,要在城鄉(xiāng)基層充分應用中藥湯劑開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療工作。當天,中藥板塊也出現了近期少有的全線上漲(不過第二天又再次回落)。

在醫(yī)保談判中,對中成藥砍價的力度也遠比西藥溫和,并且還在加速推動更多中藥品種進醫(yī)保,中藥創(chuàng)新藥進入醫(yī)保路徑尤為通暢。

這正暗合著國家對中藥行業(yè)發(fā)展的期盼:守正創(chuàng)新,既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要順應時代變化,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在此之前很長時間里,醫(yī)藥行業(yè)的巨額利潤中有大量都被西方醫(yī)藥集團瓜分,國產仿制藥沒成熟前,天價西藥把患者吃到無力承擔、家庭破碎者大有人在。

以極端情況推演,如果在新冠疫情開始之后,我們就只能打輝瑞的高價疫苗、吃兩千多一盒的特效藥,那種情況下的中國人又會何等焦慮無助?從這個角度講,國家扶持中藥行業(yè)也是應有之義。

而且拋開民族情結,中藥也是非常有群眾基礎的。尤其是中成藥,許多單品都不需要醫(yī)囑、購買方便,價格也低廉,對于日常小病、養(yǎng)胃健脾、安心寧神等常見問題來說,是高性價比的習慣性選擇。

相較而言,西藥中除了抗生素等幾個常用大類,其余藥品中很多都不是老百姓可以輕松購買的,有時是需要門診處方,有時是濫用有危險,有時則是價格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

對絕大部分收入中下、請不到病假、約不到名醫(yī)的中國工薪階層來說,中成藥的存在很重要。對缺少醫(yī)保和醫(yī)療資源覆蓋的農村地區(qū)來說,中成藥的存在更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現代醫(yī)藥工業(yè)體系無法破解的現實問題,也是擺在政策制定者、資本市場投資者面前無法忽視的現實問題。

本文系巨潮WAVE原創(chuàng)。

       原文標題 : 無法回避的中藥爭議|巨潮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醫(yī)療科技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