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疫情很難拉動國內汽車消費

2020-08-19 09:04
一錘定音
關注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滑6.8%。隨著疫情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控制,復工復產力度不斷強化,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3.2%,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

有專家指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速大幅提升至增長3.2%,充分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十足。隨著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有序推進,下半年中國經濟多項指標會加快復蘇。

汽車市場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面鏡子。經濟好,車市就好,經濟不好,車市也不好。三季度已經過去一半,可是預期中的車市恢復性增長并不明顯。

許多人樂觀地認為,下半年國內車市將強勁反彈,全年汽車銷量降幅可以控制在10%以下,F在看來,反彈是反彈了,但是并不強勁。疫情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車市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中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上周在中汽協(xié)主辦的2020中國汽車論壇上指出,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經濟陷入戰(zhàn)后最嚴重的衰退,中國經濟也受到嚴重沖擊,汽車產業(yè)受到很大的影響。黨中央及時果斷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在迅速遏制疫情蔓延擴散勢頭、疫情防控形勢得到持續(xù)向好的同時,不失時機推進復工復產,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企業(yè)穩(wěn)崗、就業(yè)。經過不懈努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都取得重大成果。經濟在較短時間由升轉降穩(wěn)步恢復,呈現出穩(wěn)定轉好的態(tài)勢,社會大局保持穩(wěn)定。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

畢吉耀認為,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穩(wěn)步回升。二是就業(yè)形勢逐步改善。三是物價形勢總體穩(wěn)定。 四是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良好。五是新動能逆勢成長。

 畢吉耀指出,二季度經濟回升仍屬恢復性增長。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工業(yè)、服務業(yè)、消費、投資、進出口等主要指標仍處于下降區(qū)間,經濟運行尚未回歸正常水平。

他說,當前國際疫情仍在持續(xù)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經濟運行呈現穩(wěn)定轉好發(fā)展態(tài)勢,但經濟持續(xù)復蘇仍面臨不少困難和阻力。

他指出,除了外部風險因素,國內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一是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恢復緩慢。二是穩(wěn)就業(yè)仍面臨較大壓力。三是企業(yè)經營面臨諸多困難。四是財政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消費不足影響經濟發(fā)展

經過過去十幾年的調整,內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2019年,消費對GDP的貢獻達到57.8%,接近六成。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消費嚴重不足,整體拉低了GDP的增長。統(tǒng)計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投資和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9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上半年GDP負增長1.6個百分點,主要是消費不足造成的。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經濟持續(xù)復蘇的主要因素。 汽車消費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影響很大,占比近10%。汽車消費在規(guī)模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汽車銷量大幅下降,導致整個社會消費數據的下降。

刺激政策很難拉動汽車消費 

公安部交管局的汽車上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少賣了200萬輛汽車(含進口)。下半年怎么樣,現在還不好說。

有分析認為,目前汽車行業(yè)供應端問題不大,主要問題在需求端,也就是消費動能不足。消費動能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潛在汽車消費者的口袋里銀子少了。

受疫情影響,一些制造業(yè)企業(yè)雖然復工復產,但受市場需求不旺、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裁員、降薪成為常態(tài)。

由于疫情時有反復,全國范圍內民航、鐵路、公路運輸、餐飲、住宿、健身、旅游、網吧、劇場等行業(yè)遠未恢復到正常經營狀態(tài),吸納就業(yè)能力明顯下降。

今年以來,豪華品牌汽車銷量逆勢上揚,而價格較低的自主品牌汽車則大幅下滑。除了消費升級因素,豪華品牌消費者即使在經濟下行的環(huán)境下,依然不缺錢。而大眾品牌的消費者主要是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受經濟下行影響較大,就業(yè)困難,收入下降,沒錢買車。

國外疫情仍在蔓延,國內疫情時有反復,這些因素都對下半年中國經濟和車市帶來不確定因素。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刺激汽車消費政策,目前來看效果并不明顯。國內車市要實現恢復性增長,與宏觀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收入增長息息相關。僅靠刺激汽車消費政策很難拉動。(完)

本文同步刊載于中國汽車趨勢網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