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新興車企遭遇三大“攔路虎”,何時能拿出量產車?

你會如何去評判一個汽車品牌?設計、質量還是悠久的歷史?顯然每個人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被一個品牌所吸引的理由也不同,但這一切都源自于產品本身。反之,如果你拒絕或者不看好一個品牌,原因也都出在產品本身上,就像目前越來越多的新興車企,他們遲遲未來且毫無頭緒的量產消息,讓這些品牌與我們的對話永遠顯得空洞。

是難量產還是不想量產,背后三大問題你怎么看?

■ 流水線、品控標準、資金儲備,新興車企們如何面對?

■ 融資未到,續(xù)命難保,量產大業(yè)從何而談?

■ 概念車光鮮亮麗,技術落地難上加難,造車真就那么簡單?

在行業(yè)用詞嚴謹度上,目前已經達到“量產狀態(tài)”的新興車企其實并不算少,但事實上對于用戶而言,真正的量產狀態(tài)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產能穩(wěn)定、品控過關、交付及時。由此來看,目前的新興車企在符合用戶心中的量產狀態(tài)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在達到這個狀態(tài)前,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問題,任何一個差錯可能都會影響這個“量產狀態(tài)”的結果,甚至滿盤皆輸。

拿特斯拉這個鮮明企業(yè)來舉例,在經歷了Roadster、Model S和Model X三款車型的穩(wěn)定量產之后,在最新車型特斯拉Model 3上仍然出現了嚴重的量產難問題,而發(fā)生在其身上的諸多問題也在一一對應著現在新興車企正在面臨的難關,如果把這些問題用狀態(tài)去描述,我覺得應該是“難解決”“非常難解決”以及“幾乎不能解決”。

● 難解決:在流水線層面的經驗不足

為何產能數字會與預估值有如此大的差距?想必這也是很多新興車企目前都在焦急解決的問題。生產線的建立、零配件供應鏈的問題、裝配環(huán)節(jié)的品控標準,以及作出毛利率的估算,這些我們作為旁觀者都能夠察覺到的硬條件,對于這些初入汽車行業(yè)的新興品牌們更是心知肚明。面臨市場審閱的頭一關,無論之前在“PPT”和概念車階段如何的理想豐滿,但在進入量產期的過程中,這些企業(yè)背后的硬件能力將浮出水面。

在解決硬件問題上,尋找好的代工企業(yè)是目前主流的套路,但也有少數企業(yè)選擇自建工廠。前者從大局觀上看,更容易也能更快的實現量產進度。而后者則能更好的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屬于確定了要打持久戰(zhàn)。但兩種路數也都有各自的直觀風險,如何評估就是車企自己的問題了。

在量產車試產階段,車輛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雙方嚴格尊重已經擬定好的標準,可如果出現了偏差,輕則停工重做,重則要改流水線。這里面除了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之外,時間也在這樣的試產磨合中一天天的耽誤。所以尋找一家靠譜的代工廠看似容易,但背后雙方的磨合期一旦出現信任崩塌,重新選擇一家代工廠可不是像換餐館那么簡單。

而自建工廠,除了要有充分的儲備資金之外,生產資質審批、土地審批、工廠建設以及流水線設備引進,時間成本將是核心難題,需要車企負責人擁有極大的耐心和長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 非常難解決:融資是續(xù)命本錢

資金流是一家車企在決定研發(fā)車型時就已經做好的提前準備。而品牌融資應該是當企業(yè)有階段性成長后,能夠得到資本市場進一步的認可,屬于錦上添花。

但反之,目前很多新興車企正在將這兩個概念混淆,所謂的資金流完全要依靠等待融資來解決,這也是為何之前市場對“PPT造車”嗤之以鼻,“騙融資”似乎是目前所有新興車企在用戶心中無法逃避的一頂帽子,跟之前的新能源造車大潮時的“騙補”帽子有一定雷同。

一家車企到底需要準備多少的資金流才能滿足一臺車從設計到最終量產進入市場?

在資本市場不可能雨露均沾,過去幾年時間里數十家新興車企同時出現,但能夠得到融資的企業(yè)并不算多。有人曾將造車勢力與共享單車做對比,但兩個行業(yè)的體量級別差距太大,前者融不到資大不了賠個幾百萬,但造車這件事可就要嚴肅太多了。

● 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美好的技術概念如何落地

將“技術難落地”作為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我覺得并不算夸張。大家回憶一下這兩年新興車企們推出的那些光鮮亮麗的概念車,一些我們目前在科技產品上都很難靈活實現的技術已經開始被瘋狂的植入到車體內。人臉識別、感知系統、AI智能交互、4K級超大尺寸屏幕等等,其中還有一些關于自動駕駛方面的美好設想,這些技術停留在概念階段絲毫沒有問題,但如果真的想把其中50%的技術進行落地,在工業(yè)層面的實現難度都是極大的。

新技術的出現,意味著新的供應商體系也隨之出現,除了傳統整車領域博世、采埃孚、愛信這些我們熟悉的關鍵供應商之外,屏幕、芯片以及相關傳感器企業(yè)正在組成當前新的供應體系,這其中還包括很多軟件廠商,例如地圖和算法公司等。就這些概念車提出的技術而言,能否落地和量產也將與供應商形成直接關系。就像之前網絡段子說到的一樣:當車企把屏幕做的越來越大,功能吹的那么強時,你們的供應商們知道么?

在概念車階段,新興車企無論說什么大話都是成立的,但每當向量產車邁進一步,這些技術落地的不確定性都會逐步顯現,要么直接放棄,爽快打臉,要么就迎難而上,冒著品控出問題,技術標準達不到的量產風險硬著頭皮上。

雖然這三個問題一時間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但是很多車企通過各種方法在艱難的執(zhí)行著自己的量產目標,以時間換空間,等待他們的到來。

更多一手資訊請關注ATC汽車技術會議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